85前的非官方艺术 The Un-Officials | Art Before 85

热衷呈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北京各画廊近年来普遍的倾向,与此不同的是博而励画廊新近开幕的群展“85前的非官方艺术”则另辟蹊径,将关注点对焦于十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从七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艺术实践。事实上,在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中,85新潮和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都已被广泛地书写和建构,然而先于这些时期的艺术实践则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和曝光。这次展览包括了八十多件少有公开露面的作品,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展出,例如冯国东的带有印象派气质的风景作品《写生之二十七》(1978),又或马可鲁的四联抽象油画《无题(1-4)》(1987)。对于一次画廊群展来说,“85前的非官方艺术”的策划提供了足够多的值得珍视的视觉线索。

©️ Li Shan

李珊,《无题-香山》,1977
纸板油画,27.3x19.5cm
图片由博而立画廊提供 ©️ 李珊

整个展览的作品侧重于绘画。在画廊入口空间展出的多位艺术家的小幅油画格外引人注意。这些绘画的内容都源于户外写生,每幅之间的语言和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均来自各位艺术家创作生涯的初期,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整个七十年代。如果将这些作品与四十多年前的中国主流艺术生态相对比,便会发现它们与当年主宰中国美术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迥然不同。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早在这些艺术家个体实践的最初阶段,他们便有意识地探索区别于官方艺术的语言和逻辑,因而他们的创作工作提示出了一种更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这些艺术家的绘画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例如李珊的纸板油画《红色门拱》(1978)选取了另类的构图,屏蔽了建筑的整体形象,只剩下一座拱门的轮廓,这显然与官方所推崇的“红光亮”的文艺创作方针相去甚远。黄锐的油画《街角》(1980)虽然取材于街头的人群,而人物造型却面目全非,只在画布上留下呆滞和无聊的人形背影,亦不符合文革时期“高大全”的人物造型要求。充满私人品位和兴趣的个体实践也存在于雕塑创作之中。本次展览为数不多的雕塑包括了艺术家严力和冯国东的小型木雕,其造型自由而夸张,丝毫没有政治纪念碑式的宏大集体主义影子,反而回归于某种自然而近于民间的形式。

展览里放映的一部黑白纪录片节选更加直接地展现了当年这些非官方艺术家的境遇。这部仅仅五分钟时长的片段与展览作品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通过影像观众可以窥探1979年“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外的露天展览,也能看见艺术家们走上街头呐喊“要艺术自由”的诉求。

本文发表于《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版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2日
作者:王懿泉

相关阅读链接请点这里

本文谈及的展览信息:
展览:85前的非官方艺术
展厅:博而励画廊 | BOERS-LI GALLERY(现SPURS GALLERY)
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展期:2014.03.01 - 2014.04.12

查看相关画廊页面请点这里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Chinese and hasn't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

热衷呈现年轻艺术家的创作是北京各画廊近年来普遍的倾向,与此不同的是博而励画廊新近开幕的群展“85前的非官方艺术”则另辟蹊径,将关注点对焦于十四位中国当代艺术家们从七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中期的艺术实践。事实上,在针对中国当代艺术史的研究中,85新潮和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都已被广泛地书写和建构,然而先于这些时期的艺术实践则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和曝光。这次展览包括了八十多件少有公开露面的作品,而其中的大部分是第一次展出,例如冯国东的带有印象派气质的风景作品《写生之二十七》(1978),又或马可鲁的四联抽象油画《无题(1-4)》(1987)。对于一次画廊群展来说,“85前的非官方艺术”的策划提供了足够多的值得珍视的视觉线索。

©️ Li Shan

李珊,《无题-香山》,1977
纸板油画,27.3x19.5cm
图片由博而立画廊提供 ©️ 李珊

整个展览的作品侧重于绘画。在画廊入口空间展出的多位艺术家的小幅油画格外引人注意。这些绘画的内容都源于户外写生,每幅之间的语言和风格也不尽相同,但它们均来自各位艺术家创作生涯的初期,作品的创作时间跨越整个七十年代。如果将这些作品与四十多年前的中国主流艺术生态相对比,便会发现它们与当年主宰中国美术界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迥然不同。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早在这些艺术家个体实践的最初阶段,他们便有意识地探索区别于官方艺术的语言和逻辑,因而他们的创作工作提示出了一种更多样化的艺术表达。这些艺术家的绘画常常带有强烈的个人表现欲,例如李珊的纸板油画《红色门拱》(1978)选取了另类的构图,屏蔽了建筑的整体形象,只剩下一座拱门的轮廓,这显然与官方所推崇的“红光亮”的文艺创作方针相去甚远。黄锐的油画《街角》(1980)虽然取材于街头的人群,而人物造型却面目全非,只在画布上留下呆滞和无聊的人形背影,亦不符合文革时期“高大全”的人物造型要求。充满私人品位和兴趣的个体实践也存在于雕塑创作之中。本次展览为数不多的雕塑包括了艺术家严力和冯国东的小型木雕,其造型自由而夸张,丝毫没有政治纪念碑式的宏大集体主义影子,反而回归于某种自然而近于民间的形式。

展览里放映的一部黑白纪录片节选更加直接地展现了当年这些非官方艺术家的境遇。这部仅仅五分钟时长的片段与展览作品构成了一种互文关系。通过影像观众可以窥探1979年“星星美展”在中国美术馆外的露天展览,也能看见艺术家们走上街头呐喊“要艺术自由”的诉求。

本文发表于《艺术论坛Artforum》中文版
出版日期:2014年3月12日
作者:王懿泉

相关阅读链接请点这里

本文谈及的展览信息:
展览:85前的非官方艺术
展厅:博而励画廊 | BOERS-LI GALLERY(现SPURS GALLERY)
地址: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二号院798艺术区D-06
展期:2014.03.01 - 2014.04.12

查看相关画廊页面请点这里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Chinese and hasn't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and other langu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