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深双”: 在南头古城,读懂深圳的城市生态 On the 7th UABB and Nantou Old Town

Nantou Old Town at Night. © UABB (Shenzhen) Organizing Committee. Photo: Zhang Chao.
南头古城,是深圳一座极具本地特征的“城中村”,它位于深南大道以北和中山公园以南一处狭小地带,在0.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拥有100多栋建筑,居住着3万多人。这里以其独具一格的方式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城市化进程和移民潮,文物古迹、旧厂房、学校、自建房和宅基地等多种空间形态混搭一体,天南海北怀揣梦想的人们来此寻找工作并定居。如今,南头古城又摇身一变,成为了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的主展场。
本届深双自12月15日开幕,由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刘晓都、孟岩,共同担任总策展人。他们把策展目光聚焦在城中村,并将其看作当代城市的另类模型,以“城市共生”为展览主题,邀请到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在深圳展出有关建筑、艺术和设计的多元作品。
街道上的展览
本届深双的展览策划团队力求突破,希望用实验性方法来策划双年展,以新的概念来理解深圳和全球的当代城市问题,通过自下而上和自我组织来与参展人和观众共同完成展览。具体来说,在主展场南头古城,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们的作品以一种空间介入的方式被纳入城中村的肌理之中。
在古城南门入口处,一下过街天桥就是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小型建筑——“信息亭”,它以一种友好的姿态迎接去往城中的人们。这座建筑小品采用了砖和混凝土结构,张永和认为,砖是一个最少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材料,而混凝土是当下使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结合使用两者的用意可见一斑,信息亭与其四周的建筑物,如古城牌坊、城墙、关帝庙、南头古城博物馆形成呼应,恰似安插其中的一个灵巧的联接点。在功能上,信息亭在展览期间提供接待咨询、休憩和零售服务,在展览后它将继续保留,作为古城南门公园中的售卖亭。
与信息亭这样的永久建筑不同,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拉·森纳托瑞的作品“深圳叙事舞蹈学校”来得更加轻盈,她邀请本地村民和不同参与者一起用肢体语言来创作故事,以舞蹈表演的方式让艺术表达介入南头古城的街道之中。因而,无论是这里的居民还是特意来观展的观众,都有机会邂逅一段偶发的舞蹈。
各种方式的艺术介入、空间介入在本届深双中得以展现,这也正是策展团队的意图,他们希望呼应激浪派艺术家乔治·布雷希特(George Brecht)的一段精彩论述:“最重要的事件正是那些发生在街道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Aerial View of Nantou Old Town. © UABB (Shenzhen) Organizing Committee.
独特空间叙事
此次深双的展览场地可谓绝对的非标准。这里没有展厅级的白墙和平整的地面,没有博物馆级的灯光照明,也没有恒温恒湿控制;相反,南头古城的主展场大量依托现有空间并灵活运用,尽量减少对本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因而一片公共绿地、一处废弃的房基地、一条街道,或者一座老工房,都能成为此次双年展的展览场地。
“整个南头古城就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叙事。” 策展人孟岩说,“所有作品嵌入整个南头古城的空间里面,所以空间是主角。南头古城本身,包括大家左顾右盼看到的周边活色生香的城中村现实生活,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展览。”
事实上,此次深双的观展体验就正如在南头古城的城中村里游荡一般。例如,你会在途经杂货铺和牛杂小吃店之后巧遇一座全新设计的书店,或者在穿过两座厂房宿舍楼之后发现一系列大型装置和墙体壁画。虽然观众身处的地方既不是深圳国际标准化的商业广场,也不是经过规划的城市街区;然而,就在这个城中村里,却能遭遇最具有当代思辨的建筑和艺术作品。
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激烈城市化进程后,深圳早已摆脱了“小渔村”的旧有印象,完全转变为了一座拥有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庞大的城市躯体之中,散落着上百个城中村,每一个城中村又有着各自的独特属性。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深圳的独特城市空间叙事。
为回应这种特殊的深圳都市发展情景,本届深双在“城市共生”大主题下,在主展场之外,还在深圳罗湖、盐田、光明、龙华选取了五个具备建筑及文化现象的城中村来开设分展场,这些展览同时与主展览形成“共生”,进一步与市民和观众产生有关城市空间议题的交流。
十二年探究城市价值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2005年创始于深圳,2007 年起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每一届都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建筑和城市发展问题,并将这些思考以当代视觉文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从2005年第一届的展览主题“城市,开门!”,到今年第七届的“城市共生”,深双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开辟了一条全新而属于自己的展览机制。在过去的六届展览里,众多享誉国际的策展人、学者、建筑师等都曾担任过深双的总策展人,包括跨领域文化实践者欧宁、荷兰策展人奥雷·伯曼、知名学者李翔宁以及中国建筑师刘珩等。
回顾最初创建深双的缘起,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张宇星谈道,“深圳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城市,从城市研究和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深圳都非常有价值。”
“回想当初创立深双之时,我们认为需要在深圳做双年展,但又不想做纯粹的艺术双年展,” 张宇星说,“深圳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试验场,你不用去美术馆里搭建一个场景。去城市里转一转,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博物馆 ’。”
本文发表于21经济网
出版日期:2017年4月23日
作者:王懿泉
本文谈及的地点信息: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Chinese and hasn't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or other languages.

Nantou Old Town at Night. © UABB (Shenzhen) Organizing Committee. Photo: Zhang Chao.
南头古城,是深圳一座极具本地特征的“城中村”,它位于深南大道以北和中山公园以南一处狭小地带,在0.3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拥有100多栋建筑,居住着3万多人。这里以其独具一格的方式浓缩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深圳城市化进程和移民潮,文物古迹、旧厂房、学校、自建房和宅基地等多种空间形态混搭一体,天南海北怀揣梦想的人们来此寻找工作并定居。如今,南头古城又摇身一变,成为了2017年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以下简称“深双”)的主展场。
本届深双自12月15日开幕,由艺术评论家兼策展人侯瀚如,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刘晓都、孟岩,共同担任总策展人。他们把策展目光聚焦在城中村,并将其看作当代城市的另类模型,以“城市共生”为展览主题,邀请到全球超过25个国家的两百多位参展人,在深圳展出有关建筑、艺术和设计的多元作品。
街道上的展览
本届深双的展览策划团队力求突破,希望用实验性方法来策划双年展,以新的概念来理解深圳和全球的当代城市问题,通过自下而上和自我组织来与参展人和观众共同完成展览。具体来说,在主展场南头古城,建筑师、艺术家、设计师们的作品以一种空间介入的方式被纳入城中村的肌理之中。
在古城南门入口处,一下过街天桥就是建筑师张永和设计的小型建筑——“信息亭”,它以一种友好的姿态迎接去往城中的人们。这座建筑小品采用了砖和混凝土结构,张永和认为,砖是一个最少时代性和地域性的材料,而混凝土是当下使用最广泛的结构材料。结合使用两者的用意可见一斑,信息亭与其四周的建筑物,如古城牌坊、城墙、关帝庙、南头古城博物馆形成呼应,恰似安插其中的一个灵巧的联接点。在功能上,信息亭在展览期间提供接待咨询、休憩和零售服务,在展览后它将继续保留,作为古城南门公园中的售卖亭。
与信息亭这样的永久建筑不同,意大利艺术家马里内拉·森纳托瑞的作品“深圳叙事舞蹈学校”来得更加轻盈,她邀请本地村民和不同参与者一起用肢体语言来创作故事,以舞蹈表演的方式让艺术表达介入南头古城的街道之中。因而,无论是这里的居民还是特意来观展的观众,都有机会邂逅一段偶发的舞蹈。
各种方式的艺术介入、空间介入在本届深双中得以展现,这也正是策展团队的意图,他们希望呼应激浪派艺术家乔治·布雷希特(George Brecht)的一段精彩论述:“最重要的事件正是那些发生在街道上的微不足道的小事情。”

Aerial View of Nantou Old Town. © UABB (Shenzhen) Organizing Committee.
独特空间叙事
此次深双的展览场地可谓绝对的非标准。这里没有展厅级的白墙和平整的地面,没有博物馆级的灯光照明,也没有恒温恒湿控制;相反,南头古城的主展场大量依托现有空间并灵活运用,尽量减少对本地居民生活的影响,因而一片公共绿地、一处废弃的房基地、一条街道,或者一座老工房,都能成为此次双年展的展览场地。
“整个南头古城就是一个完整的空间叙事。” 策展人孟岩说,“所有作品嵌入整个南头古城的空间里面,所以空间是主角。南头古城本身,包括大家左顾右盼看到的周边活色生香的城中村现实生活,那才是我们真正的展览。”
事实上,此次深双的观展体验就正如在南头古城的城中村里游荡一般。例如,你会在途经杂货铺和牛杂小吃店之后巧遇一座全新设计的书店,或者在穿过两座厂房宿舍楼之后发现一系列大型装置和墙体壁画。虽然观众身处的地方既不是深圳国际标准化的商业广场,也不是经过规划的城市街区;然而,就在这个城中村里,却能遭遇最具有当代思辨的建筑和艺术作品。
在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激烈城市化进程后,深圳早已摆脱了“小渔村”的旧有印象,完全转变为了一座拥有超千万人口的大都市。在庞大的城市躯体之中,散落着上百个城中村,每一个城中村又有着各自的独特属性。这种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深圳的独特城市空间叙事。
为回应这种特殊的深圳都市发展情景,本届深双在“城市共生”大主题下,在主展场之外,还在深圳罗湖、盐田、光明、龙华选取了五个具备建筑及文化现象的城中村来开设分展场,这些展览同时与主展览形成“共生”,进一步与市民和观众产生有关城市空间议题的交流。
十二年探究城市价值
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2005年创始于深圳,2007 年起由深圳与香港这两个边界相连、互动密切的城市协作举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每一届都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建筑和城市发展问题,并将这些思考以当代视觉文化的形式展现给观众。从2005年第一届的展览主题“城市,开门!”,到今年第七届的“城市共生”,深双在过去的十二年里开辟了一条全新而属于自己的展览机制。在过去的六届展览里,众多享誉国际的策展人、学者、建筑师等都曾担任过深双的总策展人,包括跨领域文化实践者欧宁、荷兰策展人奥雷·伯曼、知名学者李翔宁以及中国建筑师刘珩等。
回顾最初创建深双的缘起,东南大学建筑学博士、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UABB)的主要发起人、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张宇星谈道,“深圳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城市,从城市研究和城市发展角度来看,深圳都非常有价值。”
“回想当初创立深双之时,我们认为需要在深圳做双年展,但又不想做纯粹的艺术双年展,” 张宇星说,“深圳城市本身就是一个试验场,你不用去美术馆里搭建一个场景。去城市里转一转,你会发现到处都是‘博物馆 ’。”
本文发表于21经济网
出版日期:2017年4月23日
作者:王懿泉
本文谈及的地点信息:
This article was written in Chinese and hasn't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or other languages.